民生证券策略首席分析师牟一凌则表示,由于减少了房地产带来的负债扩张和财富扩张效应,中国经济的生产活动将持续保持活力,各类主体的运转活动将得到维持,但是中下游盈利能力将被持续压缩。
《行动方案》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完善工作机制,加强统筹协调,做好政策解读,营造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良好社会氛围。开展汽车、家电产品以旧换新,推动家装消费品换新。
《行动方案》提出,到2027年,工业、农业、建筑、交通、教育、文旅、医疗等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25%以上。《行动方案》明确了5方面20项重点任务。四是实施标准提升行动日前,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三是实施回收循环利用行动。
四是实施标准提升行动。加快完善能耗、排放、技术标准,强化产品技术标准提升,加强资源循环利用标准供给,强化重点领域国内国际标准衔接。新设外资企业数量的稳步增长,彰显全球工商界对中国市场未来的信心。
美国商会访华团、日本经济界访华团、世界银行执行董事访问团等纷纷到访中国全球工商界用实际行动表达对中国市场的看好。蒋颖委员带来了关于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提升涉外法律法规制定和执行的一致性、协同性、可预期性的提案。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1339.1亿元,同比下降8%。全国人大代表、上海临港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袁国华说,这将吸引更多跨国公司来华投资兴业。
加强外商投资服务保障,打造投资中国品牌。5日提请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部署今年工作任务时提出,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保障依法平等参与政府采购、招标投标、标准制定,推动解决数据跨境流动等问题。
投资中国就是投资未来。而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的波动,则来自疫情的疤痕效应、 地缘政治等多重外部因素的冲击。这一总投资超过350亿元的项目顺利推进,得益于当地高效有力的政务服务。建立外资企业圆桌会议制度,施行便利外籍人员来华5项措施,推动外资24条各项举措加快落地见效,解决外籍来华人员遭遇的移动支付问题,扩大免签国家范围中国不断完善外商投资企业服务保障,及时回应和解决企业关切,切实打通外籍人员来华经商、学习、旅游的堵点。
2020年中国吸引外资(含金融类投资)首次突破1万亿元,2021年、2022年连续平稳增长。1月26日,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预批量生产正式启动。中国为全球产业繁荣注入新动能,为跨国企业构建全球竞争优势带来新的机遇。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继续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放宽电信、医疗等服务业市场准入。
佳能(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小泽秀树说,佳能也从企业的角度提出了很多意见建议并被采纳,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贡献力量。全国人大代表、长春市市长王子联说,要强化政府服务意识,畅通政策兑现最后一公里,在体制机制改革上先行先试、探索创新。
50%的受访企业将中国列为全球前三大投资目的地。商务部外国投资管理司司长朱冰告诉记者,疫情期间,人员跨境往来、招商考察交流等活动受限,外商投资特别是绿地投资往往有一个较长的过程,项目洽谈签约、设立企业、建设、投产有时甚至持续数年,反映在实到外资数据上会有滞后。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权衡说。打造精准高效的政策环境、近悦远来的人才环境、敢闯敢干的创业环境、安心舒适的生活环境,这些举措能有力提升投资吸引力。中国的营商环境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为包括佳能在内的各企业提供了优渥的生存发展土壤。全国政协委员、德勤中国主席蒋颖说。全国政协委员、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顾学明说,要进一步提高我国政策的透明度和可预期性,解释好国家安全法、反间谍法等法律的出台背景和执行情况,回应一些海外媒体的不实报道,解除外资企业疑虑。中国贸促会《2023年度中国营商环境研究报告》显示,2023年,受访企业对中国营商环境总体评价为4.36分(满分5分),近九成受访企业评价为满意及以上。
提升外籍人员来华工作、学习、旅游便利度。2023年吸引外资仍保持了万亿元规模,处于历史第三高水平。
2023年中国高技术产业引资4233.4亿元,占实际使用外资金额比重为37.3%,较2022年提升1.2个百分点,创历史新高。我们需要加大准营政策执行力度,让外商不仅来得了,更要干得好。
放眼全球,世界经济艰难复苏,经济不确定性和利率高企对全球投资造成影响。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贸促会会长刘劲松说,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纷纷出台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一定程度上会对我国吸引外资带来压力。
优化营商环境,中国一直在努力。空中客车在欧洲之外首个飞机全生命周期服务项目在成都投入运营。无论当下还是未来,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独一无二,创新应用场景丰富,高素质人才充沛,全球竞争力显著。此外,一些国家推动产业和资金回流,出台涉华投资限制措施,干扰了正常的跨国投资决策。
中国14亿多人口的超大规模市场正在向全球展开,更多高水平开放举措正在到来。如何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不少代表委员建言献策。
事实果真如此吗?如何看待当前中国引资态势和未来前景?全国两会期间,新华社记者就此采访了代表委员和权威部门相关负责人,并同跨国公司和商协会负责人对话。扩大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鼓励外资企业境内再投资。
外资撤离中国?超万亿元引资规模印证中国依然是全球投资热土2023年,我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3766家,同比增长39.7%。联合国贸发会议数据显示,尽管去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总体实现增长,但如果剔除几个投资中转地,实际下降了18%。
中国美国商会总裁何迈可说,中国服务业的进一步开放将为美国公司提供发挥其专业知识、技术和能力的机会,美国公司也可以为中国服务业的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更多贡献。我们在与全球客户交流中感受到,中国作为不容忽视的巨大市场、全球增长的重要引擎,依旧是吸引全球投资的热土。中国美国商会不久前发布的《中国商务环境调查报告》显示,受访企业2023年财务状况较上一年有所改善,对未来两年业务前景更为乐观。近段时间,我国吸收外资有所下降。
在全球跨国投资低迷、引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中国的引资成绩单可谓来之不易引资规模仍处于历史高位。施耐德电气执行副总裁、中国及东亚区总裁尹正说,去年施耐德电气在华成立了数字配电中国研发中心、中国研究院自动化研发中心、AI创新实验室等研发机构。
中国不可投资?跨国公司与中国市场在双向奔赴中互利共赢连日来,全球各大媒体持续报道中国两会,跨国公司高管关注中国两会,进一步凸显中国市场在全球工商界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招商引资面临的国际竞争愈加激烈。
中国的医疗大健康市场,无疑是全球最具潜力的市场之一。问题从企业中来,政策到企业中去。